觀賞魚白點病的原因及處理方法
觀賞魚白點病的原因及處理方法
觀賞魚白點病是一種常見的魚類疾病,其病因主要是由一種名為白點蟲的原生動物引起的。當觀賞魚的免疫系統受到壓力或者環境條件不佳時,白點蟲就會在它們的身上繁殖并引起感染。那么,如何處理觀賞魚白點病呢?

1. 治療病情
治療觀賞魚白點病的方法有很多種,其中最常見的是使用藥物治療。市面上有很多種藥物可以用于治療白點病,例如硝化甲腈、甲氧芐啶等。使用藥物治療時,應該按照說明書上的用藥方法和劑量進行使用,同時還需要注意藥物的質量和有效期。
2. 診斷病情
首先,要對患病的觀賞魚進行診斷,確保其確實患有白點病。通常,患有白點病的觀賞魚身上會出現白色點狀物,同時還會伴隨著其他癥狀,例如呼吸急促、身體表面發紅等。
3. 預防病情
除了治療白點病之外,預防病情的發生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保持觀賞魚的水質清潔,定期更換水源并保持水溫適宜。其次,要注意觀賞魚的飲食,給它們提供均衡的營養,并避免過度喂食。最后,還要注意觀賞魚的環境,提供適宜的棲息地和游泳空間,避免過度擁擠和過度搬動。
注意事項:
1. 在治療期間,要對觀賞魚進行密切觀察,及時發現病情的變化。
2. 使用藥物治療時,一定要按照說明書上的用藥方法和劑量進行使用。
3. 在預防病情發生的同時,也要注意觀賞魚的健康狀況,及時發現和處理其他疾病。
觀賞魚的白點病該如何治療
觀賞魚的白點病是比較常見的魚病,所謂白點病其實就是寄生蟲,想要消滅觀賞魚身上的白點病應該了解如何用藥是非常重要的,盲目的用藥不僅治療不好觀賞魚的白點病,有可能還會造成更嚴重的魚病。
一、冷靜

看清楚那是否真的白點,再冷靜地判斷相應的對策。有很多養魚新手一見到魚的背鰭或尾鰭有一點白色的物體,或甚至發現魚有蹭缸的情況出現,就斷定那是白點病,以為世界末日來臨,又撈魚又加溫
又下藥,結果得不償失。其實魚鰭上有白點物體,很多時都只是因為“打架”或“撞擊石頭及缸壁”所致,而擦身等情況會在魚鱗因先前受損,或在痊癒時發生,胡亂地加溫下藥,后果也不用多說。所以先要冷靜地作出觀察一段時間,在肯定那是白點病后,方才因應環境而作出適當的治療部署。要知道白點病本身并不可怕,充其量只可以用“煩”來形容,真正可怕的是那些只顧心驚而又不懂得去處理的人;現實里導致死魚的罪魁禍首,往往并不是白點蟲,而是人。
二、隔離
輕微病患的魚留在大缸中治療,嚴重病患的魚撈起放落醫療缸分開治療。
理論上,白點病是適宜整缸處理的。
因為就算缸中只有一兩條魚出現白點,有可能小瓜蟲在缸中已經經過了一次或以上的生命周期,撈走有白點的魚不代表水中、草上沒有小瓜蟲的孢子或缸底上沒有它的成蟲正在分裂當中,所以最有效和最徹底的方法還是整缸處理。
其實,除非在別無他選的情況下,個人一直不主張每次將所有病魚撈走放在醫療缸治療。
因為病魚本身巳十分虛弱,就算在醫療缸中水質相似、水溫也相同,但始終都會有所差別,而且在一個新的環境之下,或多或少都會使病魚受驚,令其更加虛弱,進一步減低其抵抗力,治療上往往會因而更為困難,轉缸過程若處理得不好的話甚至會令病魚比小瓜蟲還要先行一步。
不過若當中遇有嚴重病患的魚,在這種迫不得意的情況下,撈起它們分開治療還是有需要的,因為這樣可避免大缸中輕微病患的魚受到再進一步的感染,直接令大缸中的病情可以更容易地受到控制。
如果本身已有醫療缸一直在運作著的朋友們,隔離的程序會比較簡單,做足對溫對水就可以了。
三、加溫
慢慢地或分段地將水溫調高至28℃或以上,但不要超過30℃。
調高水溫的目的,就是要加快小瓜蟲在魚體身上的生長速度,催化它們成熟然后脫離魚體;另一方面,此舉也有助縮短水中那些小瓜蟲孢子的壽命。
不過,有很多養魚新手一直有個誤解,聽別人講話加溫,就以為水溫越高就等同越好,有些甚至會將水溫調高到32℃或以上,殊不知道此舉只會令病患中的魚更容易死亡!其實當水溫24℃至26℃時,整個小瓜蟲的生命週期只會得約48小時,即2天。
過份地加溫,只會令病魚的新陳代謝過快,直接使其更加虛弱,病情嚴重的魚會往往因負荷不了以致死亡。
再者,過份地高溫也會對缸中的水草構成一定的壓力,輕則葉黃草溶,重則枯萎,而且還未計對缸中其他生物如蝦、螺等的影響。
所以切勿盲目地加溫,以為此舉“
只有百害,而無一利”。另外在加溫的同時,大家還要注意水中的溶氧量。要知道當水溫越高,水溶氧量就會越低,但生物耗氧量卻會增加,而且當魚因病虛弱時,對氧氣的要求會比平常多。因此大缸中最好在關燈后打氧,而醫療缸中則要24小時打氧。
四、落鹽
大缸中用不高于0.3%濃度的鹽水進行為期約3至5日的藥浴,醫療缸中用不高于0.5%濃度的鹽水進行約1至2星期的藥浴,兩者所需的實則時間均要視進展而定。
再嚴重的話,病魚可以先以1.5%的濃度去進行藥浴,時間以半小時為極限,視乎病魚的大小和體質而定,完成后再放入醫療缸治療。
何為0.3%的濃度?計算的方法很簡單,濃度0.1%就是以100g的鹽加入100L水當中。
舉個例子,個缸150L水,要達到0.3%濃度的話
就要放450g的鹽,如此類推。
至于下什么鹽,細鹽和粗鹽,分別不大,只要不是含碘鹽。
另外由于現在不是煲湯,放鹽時千萬不要將鹽直接放入缸中,要先要用溫水將其完全溶解,才慢慢地、均勻地倒入缸中。
假若一個不留神,放多了鹽量,令魚出現沉底無神或大口大口呼吸等癥狀時,也不需要驚慌,換水就已經可以解決問題。
用鹽的好處,除了效果顯著之外,最大的優點是它十分可靠,并不會對已建立的硝化系統產生任何不良的影響,而且濃度若不超過0.5%的話,對水草本身也影響有限。
五、換水
大缸中隔日換水四分之一,醫療缸則隔日換三分之一,直至療程完成,而每次換水均要保持鹽份的濃度。
其實水并不需要太密地換。
換水的目的是要:
1、減低水中所含小瓜蟲活孢子的數量。
2、將死去的小瓜蟲成蟲或孢子帶走而令水質在治療的過程中得到改善。
要明白就算如日常管理中的換水,都會對缸中的生物構成一定程度的壓力,更何況是正在生病中的魚。
換水太密或太多只會令病魚更虛弱,更難快速痊癒。
另外換入的水要保持適當的鹽濃度,例如大缸中換走50L水,新換入的50L水就要在先前加入150g的鹽以維持0.3%的濃度,當然不要忘記加定水劑,而且可能的話,要盡量避免溫差的出現,在冬天時最好先為新水加溫,等新水達到和大缸一樣的溫度時,才好加入缸。
當完成整個療程后,即是白點病被完全治癒后,也無需要將大缸內的水一下子全部換走,只需先換三分之一,然后再照平常一樣,每星期換三分之一水便可。
六、等
耐性是最好的戰友。如同對付任何魚病一樣,治療白點病最重要的是切忌“心急”,正所謂欲速則不達,往往都貪快,又高溫又加重藥,不要說是病魚,健健康康的魚都會死。
那么何時才叫作戰勝利呢?要等到再無發現魚身上有白點的那一天開始計,其間繼續療程,如果在跟著的3日內都沒有白點再出現,那就可以開香檳慶祝了;若果不幸地發覺白點再現,也千萬不要泄氣,可能小瓜蟲太強,到時只需再維持療程一段時間,直致可以開香檳的情況出現為止。
另外一個很常出現的誤解是,魚病時要停止喂食。
其實這是毫無必要的,因為魚病時同人生病時一樣,雖然未必有胃口,但也需要營養才能增強體質,再而增加抵抗力去應付小瓜蟲的攻擊。
所以千萬不要停止喂食,但在喂食的份量上需要減半或以上,避免病魚因無胃口,令食物過剩而導致水質迅速惡化,或因病時吃得太飽而引發其他如消化不良等病發癥。
觀賞魚的魚病是需要我們細心觀察才是可以發現的,如果發現的不及時很可能會耽誤治療甚至導致死亡,所以平時對觀賞魚的觀察必不可少,也是健康的一個保證。
治療觀賞魚白點病的辦法
造成觀賞魚白點病的原因無外乎就是溫差大、細菌感染等幾種情況,當然治療起來也比較簡單,但是仍有很多魚友因為治療白點而屢屢受挫。
一、經驗如下:
1、升溫加鹽這是傳統的治療方法,但是有的南美野生魚包括鼠魚、異型等嬌嫩魚種就不太適合了,因為他們都怕鹽,而且鼠魚要求的溫度也有很高的限制盡量不要超過28度,當然也有個別的現象,這里就不做討論。
2、市場上有出售治療白點藥物的,當然莫X特什么的療效和副作用還算說的過去,像一些所謂的白點凈什么的就算了吧,烈性藥物魚只受損嚴重,新手掌握不好用量的話反而會導致更大的悲劇。
下面言歸正傳,我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經驗。
先說原由,曾經我大批量的從廣州等地和別人拼箱進了很多鼠魚和異型,當然新魚訂水是一個重要的環節。由于當時正直秋季早晚溫差較大,使用的加熱棒功率不夠導致多個定水缸出現了白點病的現象,由于新魚正處在訂水期我不敢使用化學類的藥物,所以經過我苦苦的尋找、咨詢,最終我發現有一種中藥對治療白點病療效顯著,絕對不是去什么水族市場買什么治療的藥物。
它就是廉價有多見的著名的常用的--連翹。
一般的中藥房都有出售價格便宜我買的是
8毛一兩,當時買了2兩,足足有一大包,現在家里還有存貨。
下面我說一下使用方法及用量。
二、使用方法:
舉例說明
魚缸情況:60
45滿水小塊沉木
100W加熱棒
魚只情況:雪球10條6厘米
金鉆10條8厘米
紫鉆5條6厘米
發現白點后,將連翹取5粒放置在絲網中
將包好的連翹用自來水簡單沖洗一下放到缸里,注意最好是放到濾槽得出水口處,原因有兩個:
1、加快藥物在水中的散發。
2、防止在流動較慢的區域造成藥物的霉變。
將溫度提升至1-2度足夠了,這時候關燈靜候佳音,在此期間水體會變淡淡的黃色這就意味著恭喜你你買的連翹質量不錯哈哈。
第三天將連翹取出如果白點消失了,就藥量減半反復使用三天預防一下,如果還有少量的白點那么就重復換藥一次,直至白點消失后在鞏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