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鯊魚怎么養
藍鯊魚怎么養
飼養藍鯊首先需要準備一個足夠大的魚缸,并且缸壁要夠厚,因為藍鯊長大后體型比較大,需要的活動空間也很大,如果魚缸太小會影響它的生長,平時喂食可以喂一些動物的肝臟,并且不可以將它放置在有陽光照射的位置,因為它們是比較怕光的。

藍鯊的適應能力很強,但它們抗低溫的能力很弱,當水溫低于18度的時候,行動就會變得緩慢,反應也會變得遲鈍,低于12度的時候,就會死亡,所以在飼養藍鯊的時候,水溫要保持在20-34度之間。
熱帶魚藍鯊能長多大
熱帶魚藍鯊能長多大,在各種各樣的熱帶魚中,藍鯊就是其中最受人們喜愛的一個品種。
而在飼養藍鯊的時候,人們對于藍鯊能夠長到多大的問題也是十分好奇的。

那么,熱帶魚藍鯊能長多大呢?請看本文接下來為大家所做的相關分析。
熱帶魚藍鯊能長多大?藍鯊不是鯊魚,它是一種外形有些像鯊魚的鲇科魚類。
根據所掌握的資料,人工養殖的藍鯊最多不超過一尺半,體重也不會超過650克。
在水容積有限的水族箱里,能養到30厘米以上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熱帶魚藍鯊也叫斧頭鯊、虎頭鯊,屬于鲇形目。
原產地在泰國、馬來西亞,體長約8~
15CM,野生魚長達
50CM,性情溫和,食餌雜、食量大,生長極迅速,此魚常把水弄污濁,影響觀賞效果。
它們是夜行性的雜食魚類,對飼料并不挑剔,喂食時間最好選擇在光線較暗的時刻。
體長10厘米左右的藍鯊可以喂紅線蟲,小魚,瘦肉和普通的顆粒魚飼料。
熱帶魚藍鯊的形態特征按體色分為藍鯊和紅鯊兩種。
它的體型較長,前部較寬肥,體后部稍細長,體表無鱗,頭部長圓形、吻圓鈍。
背鰭后尾柄前有一脂鰭,尾鰭分叉較深。
虎頭鯊喜集群,棲息于水體的中下層,性情活潑,常上浮水面活動。
它的鰾內分隔為大量泡囊狀的呼吸小室,為其重要的呼吸器官,能吸收空氣中的的氧氣,較便于魚種及商品魚的存活運輸。
前三種體色的鯊魚多作為食用魚飼養,尤其是灰色的鯊魚最受歡迎,其背部青色,體側青灰色,腹部銀白色,紅鯊魚即水晶巴丁魚,多作觀賞魚飼養。
按體色分為藍鯊和紅鯊兩種。
它的體型較長,前部較寬肥,體后部稍細長,體表無鱗,頭部長圓形、吻圓鈍。
背鰭后尾柄前有一脂鰭,尾鰭分叉較深。
虎頭鯊喜集群,棲息于水的中下層,性情活潑,常上浮水面活動。
它的鰾內分隔為大量泡囊狀的呼吸小室,為其重要的呼吸器官,能吸收空氣中的的氧氣,較便于魚種及商品魚的存活運輸。
該魚為雜食性,主食水中各種腐爛的動物體及植物碎屑。
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嗜食由魚粉、豆餅、類糠、玉米粉、麥麩等配制的混合飼料及各種食物的下腳料。
它對低氧的耐受能力強,當同一水體中的鯉科魚類嚴重浮頭時,虎頭鯊仍能正常生活。
但它對低溫的耐受能力較弱,生長的適宜水溫為22℃-26℃,當水溫降至14℃-18℃時活動減少,甚至停止呼吸,水溫12℃-13℃時會出現休克以至死亡。
熱帶魚藍鯊的習性繁殖淡水鯊魚耐低氧能力強,適應性廣,但抗低溫能力弱。
適溫20℃—34℃,最佳生長水溫26℃—32℃,水溫低于18℃時活動緩慢,反映遲鈍;水溫低于12℃時開始死亡。
該魚食性較雜,幼魚以浮游動物為餌料,成魚以水生植物及人工配合飼料為食,飼料蛋白質要求28%—32%。
淡水鯊魚食性雜,食量大,生長速度快,當年魚苗(3cm—4cm)養殖4個月,體重可達0.6kg以上。
該魚性成熟較晚,飼養3年—4年,體重達3kg以上可以進行繁殖。
繁殖季節為4月—9月,屬一年一次性產卵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