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鰭根部充血如何預防
魚鰭根部充血如何預防
1、定期換水:

想要避免魚鰭的根部充血,平時一定要換水,就算有過濾器,也要隔一段時間換一次,不然水體中看不見的有害物質,比如氨氮等也會增加,對魚兒的健康不利。通常一到兩周換一次水,每次換四分之一左右。
2、穩定水溫:魚兒在低溫環境下,很容易出現魚鰭根部充血的情況,因此想要預防的話,也要注意穩定水溫,避免溫度發生較大的波動。保持恒溫后,就可以緩慢升溫了,但每天升溫不要超過2℃。
3、減少喂食:日常飼養過程中,喂食太多會導致水質惡化,也會引起魚鰭根部充血。因此在平時要控制一下投喂量,不要每次喂太多,保證魚兒能在3-5分鐘內吃完為宜。
魚鰭根部充血
由病毒或細菌、真菌等植物性病原引起。廣義上還包括寄生的單細胞藻類引起的疾病。這類魚病所造成的損失約占魚病總體損失的60%。①病毒性魚病。往往引起魚類大量死亡,對淡水養魚業影響嚴重。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控制方法。根據病毒的形態及其寄生在細胞內所形成的包涵體的位置,可作出病理學診斷。中國淡水魚病毒病主要有草魚出血病、青魚出血病和鯉痘瘡病等。②細菌性魚病。由于魚體皮膚能分泌粘液,魚體內又有一定的免疫力,細菌通常難以侵入。但當水體中魚類密度增加、水質條件惡化、飼養管理不當、魚體有損傷、魚類抵抗力降低時,細菌性魚病也常發生和流行,造成魚類大量死亡。中國淡水魚的細菌性魚病,主要有粘細菌性爛鰓病、白頭白嘴病、赤皮病、打印病等,多數可防治。③真菌性魚病。由水生真菌寄生于魚的皮膚、鰓或卵上引起。中國主要有膚霉病、鰓霉病等。但健康和未受傷的魚體通常不受感染。④寄生藻類引起的魚病。只有極少數單細胞藻類可成為寄生性的病原,使草魚、鰱、鳙、金魚等致病。在中國僅發現嗜酸卵甲藻
(Oodinimacidophilm)病,發生在酸性水質的魚池中。

由動物性病原引起。按病原通常有下列幾類:
①原生動物病。如小瓜蟲、魚波豆蟲、斜管蟲、車輪蟲等寄生于體表,能使魚患病,嚴重時引起魚類大量死亡。②單殖吸蟲病。單殖吸蟲除少數營腔寄生外,絕大部分寄生在魚類體表和鰓上,如三代蟲、指環蟲、雙身蟲等。尤其是在魚苗、魚種階段,常因大量寄生而影響魚的生長發育,甚至引起幼魚大批死亡。③復殖吸蟲病。除少數種類的復殖吸蟲寄生在軟體動物和甲殼動物外,絕大多數均寄生在脊椎動物體內。其中大部分對魚為害不大。但有些種類如復口吸蟲、側殖吸蟲等大量寄生時,可使草魚、青魚、鰱、鳙等大量死亡。④絳蟲病。在中國魚類中,已發現寄生的絳蟲種類不多;但在廣東和廣西,草魚種往往遭受九江頭槽絳蟲嚴重感染,能引起大量死亡。中國各地水庫和湖泊魚類常患舌狀絳蟲病或雙線絳蟲病,對產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⑤線蟲病。寄生于魚類的線蟲種類較多,既有成蟲,也有幼蟲。幼蟲多在魚體內形成胞囊,要轉寄生在食魚的鳥、獸體中才能發育為成蟲。在中國魚類受毛細線蟲、嗜子宮線蟲、華魚線蟲等嚴重感染時能引起魚病甚至死亡。⑥棘頭蟲病。棘頭蟲是專性的內寄生蟲,多數種類的成蟲寄生在各種脊椎動物的消化道中。在中國的魚類中已發現的棘頭蟲種類不多,鯉長棘吻蟲對鯉,烏蘇里似棘頭吻蟲對草魚魚種都可導致死亡。⑦蛭病。蛭類俗稱螞蟥。有些發現在魚體上,吸食寄主的血液或體液。但中國魚類中蛭類寄生的種類和數量都很少,危害不大。⑧鉤介幼蟲病。常寄生于魚苗體表,使其嘴部無法開合、不能攝食而死亡,但對較大的魚種則危害較小。⑨甲殼動物病。甲殼動物通常寄生在魚體的鰭條、體表、鼻、口腔和鰓上,只有個別種類寄生在魚體內。對魚類為害最大的是中華鳋、錨頭鳋、鲺和魚怪(見表)。
包括由物理、化學因素或其他非寄生的有害生物(包括各種天敵)引起的魚病。物理因素主要是魚類在養殖、捕撈、運輸過程中受到壓傷、碰傷、擦傷等可引致皮膚壞死和繼發性魚病(赤皮病、膚霉病等),最后致死。化學因素指遭污染的水體中農藥、重金屬、石油、酚類及其他有毒物質可致魚畸變或死亡。少數藻類被魚吞食后不能消化而產生有毒物質,或其代謝產物含有毒素,可引起魚類中毒死亡。中國常見的有害藻類有銅綠微囊藻、水花微囊藻、裸甲藻、三毛金藻等。魚類的敵害主要有青泥苔(絲狀綠藻)、水螅、蚌蝦(蚌殼蟲)、水蜈蚣等水生昆蟲,倅等兇猛性魚類,以及虎紋蛙、水蛇、水鳥和吃魚的水鼠、水獺等。
魚鰭根部充血是什么病
魚鰭根部充血說明到了一些炎癥,也有可能是新魚入缸導致交叉感染,后者要嚴重一些。如果是炎癥的話,需要適當換水,保持水質的干凈衛生,這樣魚兒就會慢慢康復。但如果是交叉感染,就不太好治療了,只能用甲硝唑或藍彩君王試一試。通常將新魚放到魚缸之前,一定要給它消毒,這樣才能保證它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