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預防鳳尾魚爛尾
如何預防鳳尾魚爛尾
1、給鳳尾魚提供良好的水質環境,保持其環境的清潔,勤換水。

2、水溫要控制在20℃往上,24℃左右比較適宜。投食要投蛋白質豐富的蟲類。
3、給魚缸內定期撒生石灰,保證水分一直處于堿性狀態,可有效防止爛尾的發生。
4、在換水、撈魚時要注意,不要弄傷魚尾,如果輕微的傷痕,要及時進行隔離,等傷口愈合之后再放在一起養殖,對爛尾有很好的預防作用。
正確飼養觀賞魚可預防疾病發生
我們都知道,只有日常的飼養方法科學正確了,才能使魚兒健康成長,并且還能預防疾病,對于新手來說,究竟要如何做到正確飼養呢?
一、適當投喂餌料

投餌不可過量。飼料供應過多時,殘餌在水中容易變質,污染水質,使水質惡化,引起有害細菌的繁殖,病原菌侵入魚體致病。發生營養障礙時,要立即補充綜合維生素。飼料變質,易引起魚體營養障礙與內臟機能障礙,降低魚體抵抗力
二、保持水質新鮮
每天少量換水,保持水質新鮮,必須注意水質,并調整好PH值等。水族箱的水因魚而異,保持不同的溫度,一般來說,熱帶觀賞魚保持在22至28攝氏度。
三、重視魚箱水溫
溫度變化緩慢,既使超出了適溫范圍18至34攝氏度之間,且變化的時間約在5至6小時之內,一般還不致傷害魚體。為了防止溫差變化劇烈,最好采用自動控溫的加熱管。熱帶魚最怕的水溫劇變,水溫差距太大,魚受到過度的刺激,就易患病。
四、正確換水清潔
長時間不換水會造成水質變壞,水中的氨和硝酸鹽含量過多,魚容易生病,但大量的換水和清潔濾材,也會使硝化細菌難以繁殖,對調節水質不利,而自來水應除氯。在冬季,水族箱的水要與在水族箱中原來水溫度一致,因溫差會使魚感冒。
五、防止魚體外傷
在倒換水、繁殖分缸、捕撈、擠卵、運輸等操作過程中,容易碰傷魚體或使魚受驚跳落地,造成魚體皮膚受傷出血或脫鱗裂鰭等外傷,擠卵時要細心操作,避免魚體受傷。
六、運輸魚要小心
剛剛經過運輸的魚,為防止其有外傷感染,最好將呋喃劑之類的抗生素放入水族箱中,將魚浸泡2至3天,或用食鹽水浸泡2至3天,換水時不要用水流直接沖擊魚體。
七、避免過度飼養
不要在水族箱中飼養過多的魚,飼養密度高,容易使水質惡化,產生疾病,也容易造成缺氧死亡。在狹小的活動空間里,熱帶魚的成長會非常緩慢。
八、細心換水撈魚
換水、撈魚時要細心操作,避免魚體受傷。采用較大的撈網,撈網離水後即用手遮蓋,防止魚跳出。換水時避免水流沖擊魚體。
觀賞魚常見疾病及預防
我們通常都會說預防疾病一定要防范于未然,而預防觀賞魚疾病也是如此,當發現魚兒發病事首先要清楚魚兒發病的原因,采取相應的措施,這樣才能有效防止觀賞魚下次再患上同樣的疾病。
一、觀賞魚發病的原因
1、水溫、水質失宜
熱帶魚對水的溫度有一定的適應范圍,水溫的突然變動,溫差超過5度以上,或水溫長時期偏低或偏高,都會使魚發病.水質也是一樣,如果單位水體中載魚量太多,使生存的生態環境相對變得惡劣,超過熱帶魚適應的范圍,便可能發病.如不及時換水,當魚的排泄物、分秘物不斷累積,二氧化碳和氨增多,微生物、藻類大量增長,就會令水質惡化,溶氧量降低,使魚發病。因此,保持均衡的溫度和良好的水質是非常必要的。
2、飼喂不當
人工養魚,全賴人工投飼,如果投喂的飼料營養成分不足,缺乏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或者不能定時定量,饑飽不勻,使魚營養不良,體質虛弱而致病。若是飼料霉敗變質,更可能使魚中毒致病。
3、操作不慎
在撈魚的操作過程中,不慎碰傷魚體,折斷魚鰭,或是魚跳落于地上受傷,傷部極易感染。此外,常刮食附著藻的魚,吻部也易感染。
4、外部帶入病原體
將外部病原體帶入養魚容器的途徑很多,如由餌料、水草帶入,病魚用過又沒消毒的工具,新購入魚未經隔離觀察就放入原來的魚群等都能帶入病原體。
二、預防措施
1、了解熱帶魚對水質、水溫的要求,使水溫、水質符合飼養魚的要求。放養密度適當,勤排污、換水和清洗濾棉,換水時,新、老水的溫差不要超過5度,晝夜溫差大時,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水溫過分升降。
2、保證飼料質量,要按照魚的食性投飼,飼料要新鮮、清潔、適口,發霉變質的飼料不能喂魚。投喂要定時定量,不要隨意多投、少投,還要根據季節、氣候等情況,調整投飼量。
3、換水、撈魚時要細心操作,避免魚體受傷。采用較大的撈網,撈網離水后即用手遮蓋,防止魚跳出。換水時避免水流沖擊魚體。
4、在易發病的季節,容器、工具要經常消毒,用藥后用清水洗凈,消除殘留藥性。或在容器中滴些亞甲基藍液,使水呈淺藍色,以達到消毒的目的。新購進的魚與原飼養的魚混養前應先進行魚體消毒,常用的消毒藥液有3%食鹽水或2至3PPM呋喃西林溶液、10PPM高錳酸鉀溶液,任選一種,將魚藥浴5到10分鐘。藥浴過程中如見魚急游反常,應立即撈回原水中。
觀賞魚可以說是比較脆弱的動物,一旦離開水或是不能保證水的質量,觀賞魚很容易死亡或是生病,所以除了日常的養殖,預防觀賞魚疾病必不可少,希望大家有所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