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魚尾巴有白色寄生蟲
龍魚尾巴有白色寄生蟲
龍魚尾巴有白色寄生蟲,這個是因為它患了小瓜蟲病導致的,需要根據相應的方法來給它治療。

1、白點病的成因:
是由一種ICH的纖毛蟲所引起,該纖毛蟲在低溫時繁殖速度驚人,但在高溫下便會停止分裂或死亡。
2、白點病的癥狀:
病情嚴重的時候有如灑上白粉般,多分布于各鰭與皮膚上。魚只感染此病時,會不時摩擦缸內物品或缸璧,且食欲降低。嚴重時會導致患部腐爛,如蔓延至鰓部時,則會導致魚只窒息死亡。
3、治療方法:
方法一:
1、加溫2~3度、下1/100的粗鹽,并加強打氣。(升溫爆氧下鹽)
2、至水族館購買治白點病之藥品。
方法二:
小瓜蟲病——又稱白點病;防治方法:多采用小瓜蟲不耐高溫的弱點,提高水溫,再配備藥物治療,通常治愈率可達90%以上。若治療及時,治愈率可達100%。用百萬分之零點零五(0.05ppm)的孔雀石綠和百萬分之二十五
(25ppm)的甲醛溶液混合處理,療效較好;也可用1%鹽水浸泡數天,或用百萬分之二
(2ppm)的甲基藍溶液,每天浸泡6小時;或用28~30℃的百萬分之二
(2ppm)的鹽酸奎寧藥液浸泡3~5天,或用百萬分之二
(2ppm)的硝酸亞汞藥液浸泡30分鐘;或用百萬分之五十至七十(50~70ppm)濃度的紅汞溶液浸泡5~15分鐘,或用百萬分之零點一至零點二(0.1~0.2ppm)的硝酸汞溶液潑灑,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方法三:龍魚得白點一般是水溫變化過大造成的,而龍魚對有機磷耐受度差,建議主人將水溫升到33度下1%的粗鹽,兩天后換水1/3在做一次,這樣是最安全的方法,如主人對福馬林有把握下0.5ppm也非常有效,一般是這樣做的。
飼養龍魚,需要注意的就是它的水質。
龍魚尾巴上有白色疙瘩怎么回事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看到有人會養一些觀賞魚,而龍魚也正是觀賞魚的一種。
龍魚具有很高的觀賞性,而且游泳起來的時候會顯得很有氣勢,那么龍魚尾巴上有白色疙瘩怎么回事呢?

其實這種情況很可能是得了小瓜蟲病,又被叫做白點病。
這種病原體是屬于凹口科,是一種體型比較大的纖毛蟲。
它的形態在幼蟲期和成蟲期很不同,這種病多發生在初冬、春末以及梅雨季節,而且在缺乏光照、溫度低、缺乏活餌的情況下就很容易流行。
防治方法是提高水溫,然后再配備藥物治療,
龍魚鱗片上有白色的毛
龍魚鱗片上有白色的毛,這個很有可能是因為龍魚患了水霉病導致的,這個也是真菌病之一。
水霉病又稱膚霉病或白毛病,是水生魚類的真菌病之
一、引起這種病的病原體在到目前已經發現有十多種,其中最常見的是水霉和綿霉。該病是由真菌寄生魚體表引起,主要是真菌門藻狀菌綱水霉目水霉科的水霉屬和綿霉屬。
它們對溫度適應范圍很廣,5-26℃均可生長繁殖,最適溫度13-18℃。水質較清的水體中生長較好。
對寄主也無嚴格選擇性,各種飼養在水族箱內的動物,從卵到各齡魚都可感染,造成此病的因素大約有:
1、外傷、局部的組織壞死;
2、是水溫劇烈變化(龍魚抵抗力下降,組織變壞);
3、是在季節交替時易發生;
4、是卵堆積(造成局部缺氧,卵膜開始腐爛被感染);
5、動物性餌料長期浸泡發生變質,為病菌繁殖提供溫床和爆發條件。
水中自由游動的水霉的動孢子侵入傷口或卵膜,吸取皮膚及其組織內的營養而迅速生長,菌絲與傷口的組織細胞纏繞粘附,使組織發炎、壞死,這種病有一定的潛伏期,但發病也很快,能夠在短時間造成瘦弱、鱗底出血、鱗片銹蝕、直到死亡。死后不久水霉繁殖特別快,所以水霉具腐生性,對與飼養的愛龍是最大的潛在殺手。
水霉病的發生主要因為緊迫造成的二次性感染,魚只因擁擠、移動或其它不良環境因素的影響,造成體表組織受傷,水中的水霉病游孢子即伺機附著,于壞死組織上開始發芽形成菌絲,菌絲除寄生於壞死組織外,尚可漫延侵入附近的正常組織,分泌消化酵母分解周圍組織,更而貫穿粘膜、鱗片、真皮深入肌肉,使皮膚與肌肉壞死。
龍魚在飼養的時候,注意水霉病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