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鸚鵡魚最忌諱7件事
養鸚鵡魚最忌諱7件事
養鸚鵡魚需要注意以下七件事情:

1. 水質問題:鸚鵡魚對水質要求高,不良水質會導致魚病、死亡等問題,因此需要保證水質清潔和適宜。
2. 過度喂食:過度喂食會導致魚腸阻塞、肥胖、消化不良等問題,應該注意合理控制飼料量。
3. 品種混養:不同品種的鸚鵡魚可能會發生互相攻擊、繁殖不良等問題,應該注意品種分開飼養。
4. 水溫問題:鸚鵡魚對水溫較為敏感,過低或過高的水溫都會對其健康造成影響,應該控制好水溫。
5. 過度清洗:過度清洗水族箱或使用過強的清潔劑會破壞水族箱的生態環境,影響鸚鵡魚的生長和健康。
6. 突然改變環境:鸚鵡魚對環境變化敏感,突然改變水溫、水質、水族箱大小等都會對其造成不良影響。
7. 不合理的飼養:鸚鵡魚需要適當的光照和氧氣,不合理的飼養會導致其生長緩慢、免疫力下降等問題,應該注意適當調整養殖環境。
鸚鵡魚怎么分公母
一般來說,公的鸚鵡魚體色更紅,背鰭、臀鰭略尖長,有時能超過尾鰭。而相對于母鸚鵡魚來說,其身體顏色會比較但一些,而且容易變白。同時從性格上來說,公的鸚鵡魚起頭的可能性略高。而相對于母鸚鵡魚來說,在產卵前也會突然起頭,當然這個也不是絕對的。
此外,公的鸚鵡魚其生殖器官也是不一樣的。公的鸚鵡魚的生殖孔部位比較平滑,突出部分很小,腹部平滑。而母的鸚鵡魚的生殖孔部位突出較大,而且腹部會微微膨脹。

鸚鵡魚不吃食怎么回事
導致鸚鵡魚不吃食的原因是比較多的。水溫的變化,水質的惡化、魚飼料劣質不合口味、鸚鵡魚生病等等,這些情況也都會導致鸚鵡魚不吃食。恒定水溫、調節水質與飼料都是比較容易的,但是如果是生病的原因導致鸚鵡魚拒食的話,就要引起重視了。能引起鸚鵡魚拒食的疾病主要是細菌性腸炎。
引起腸炎的主要原因是吃了不清潔的食物或攝食過飽、腸道脹飽、排泄受阻,最后由細菌感染腸道引發腸炎。病魚常常腹部膨大,呈現紅斑,肛門突出,魚體呈呆滯,停在水族箱角落不動,體肌作短時間的抽搐,不進食,糞便白色。
治療腸炎的方法較多。市場銷售的藥物也較多,內服藥如納克菌、魚服康、磺胺胍等,外用藥如浴菌潔、呋喃西林、慶大霉素、土霉素、痢特靈等藥物經稀釋后潑灑或浸浴,均能取得較好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