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龜很虛弱快要死了怎么辦
烏龜很虛弱快要死了怎么辦
烏龜很虛弱快死了,此時先給烏龜補充體力,可以使用切碎的肉糜配合高滲葡萄糖來進行喂,要保證水質的干凈以及恒定的水溫。具體還要根據(jù)病因而定,如果是中暑所致,建議給烏龜做好降溫工作。主人用手拉一下烏龜?shù)乃闹皖^部,如果烏龜沒有任何反應,通常死亡的幾率較大。

烏龜要死了怎么辦
烏龜要死了怎么辦,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都非常喜歡養(yǎng)烏龜,但很多人養(yǎng)烏龜卻養(yǎng)不了多久烏龜就死了,這是怎么回事呢?是烏龜壽命太短還是自己沒有護理好,如果烏龜死了我們需要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盡快找到解決方案。
龜病的癥狀及治療方法

龜骨質軟化病
〖病因〗長期投喂單一飼料,尤其是高磷低鈣的飼料引起。缺乏補充足夠的鈣和維生素
D,使龜出現(xiàn)骨質軟化。一般情況下處在生長發(fā)育期的稚龜易患此病。
〖癥狀〗病龜?shù)墓顷P節(jié)粗大,背腹甲較軟,指、趾爪脫落,龜殼畸形。
〖防治〗日常飼養(yǎng)中,定期在餌料中添加鈣片或鈣粉,餌料以動植物搭配為宜,應常讓龜照射陽光。
龜腸胃病
〖病因〗龜喂食后,由于環(huán)境溫度突然下降,或投放餌料不新鮮,往往造成腸胃消化不良。
〖癥狀〗食欲減小或停食,糞便稀軟不成形,呈紅褐色或淡綠色。
〖防治〗在日常飼養(yǎng)中,要保持環(huán)境溫度相對穩(wěn)定,尤其是喂食后更要注意。對于已患上腸胃病的龜,可在餌料中拌入一些抗生素,首次劑量應較大些,同時保持飼養(yǎng)環(huán)境清潔,保持溫度相對穩(wěn)定。
龜肺嗆水
〖病因〗半水棲龜類,長時間養(yǎng)在水位過深的池內,又不能有較多的上岸喘息機會,結果導致體弱嗆水。
〖癥狀〗病龜頸脖粗大,漂脬水面,四肢無力。
〖防治〗
(1)此病主要靠預防。日常飼養(yǎng)水池中水位切忌過深,一般掌握不超過龜背甲的高度;若水位過深,池內必須設置陸地或高出水面的石塊。供龜爬登使它有喘息和曬太陽的機會。
(2)發(fā)現(xiàn)早的病龜,可將龜頭朝下,使其肺中水吐出,然后將龜置于通風處,使其慢慢恢復。
龜肺炎
〖病因〗冬眠期,龜舍內濕度較大,溫度低,且溫度變化大;夏季,龜舍溫度高,悶熱,氣溫突然下降而引起。
〖癥狀〗患病龜?shù)谋遣坑斜且毫鞒觯笃谧兡摮恚粑暣螅數(shù)目谶吇蛩嬗邪咨骋海憲斚诧嬎伊看蟆?/p>
〖防治〗冬季應保障龜舍內溫度恒定,溫差變化不大。夏季注意通風。環(huán)境溫度突降時,及時增溫。對已患病的龜,先隔離飼養(yǎng),肌肉注射百病消、慶大霉素、鏈霉素、青霉素等。嚴重者無效。
龜直腸阻塞
〖病因〗由于喂食后,尤其在春秋季,環(huán)境溫度晝夜變化較大時,會引起龜機體消化器官的機能減弱。同時溫度的降低使龜?shù)男怪城豢拙o縮,吃進體內的餌料不能正常被消化、排泄、使糞便不能正常排出,越積越硬,最終導致腸管破裂,引起龜死亡。
〖癥狀〗病龜經常縮頭,不食,無糞便排出。
〖防治〗對患此病的龜,立即移至溫度較高的地方(一般為27°C左右)。用開塞露擠入泄殖腔孔內,并用棉花球堵住泄殖腔孔,以防液體流出,10分鐘后,將棉花球拿出,視有無糞便排出,若無,可繼續(xù)用藥,但病情嚴重的龜,一般治療無效。
龜脂肪代謝不良癥
〖病因〗日常投喂飼料的配搭不當,高脂肪餌料超量,造成體內脂肪代謝失調。
〖癥狀〗病龜?shù)乃闹[脹,用手指按壓皮膚無彈性,行動遲緩,食欲減退,最后停食死。
〖防治〗首先得做好預防工作,在日常餌料中適當添加復合維生素,日常餌料中動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的比應為3:
1的搭配。
對于已患病的龜,可在飼料中拌喂維生素
C、維生素
B、維生素
E,促進其體內代謝正常。病情嚴重者,一般無較好治療方法。
龜水霉病
〖病因〗龜長期生活在水中或潮濕處,真菌(水霉菌)侵染龜?shù)钠つw而引起。
〖癥狀〗水霉菌多發(fā)生在龜?shù)乃闹皖i部處。菌絲呈白色,柔軟,好似白色棉絮狀,病龜起初食欲減退,活動不安;嚴重時,體質消瘦無力,最后進食日減,最終死亡。
〖防治〗在日常飼養(yǎng)管理中,要經常讓龜曬太陽,以抑制水霉菌滋生,起到預防的作用。對已發(fā)病的龜,可用配制好的3%-4%食鹽水浸洗病龜5-10分鐘;并對飼養(yǎng)龜?shù)钠髅筮M行消毒。同時,在餌料中拌入適量的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以提高龜?shù)目共∧芰Α?/p>
烏龜很虛弱快要死了怎么辦
首先要補充體力,如果烏龜無法自主進食就要撬開它的嘴巴,然后把切碎的食物放進去。可泡葡萄糖水加強營養(yǎng),有體力才能抵抗病魔。
其次是讓它在干凈的水缸里靜養(yǎng),需保持恒定的水溫,別總是摸烏龜,這會耗費它的體力。可以再水里面加適量的護龜寶,促進恢復。
若是用手拉烏龜?shù)乃闹皖^部都沒有任何反應,那可能真的不行了。如果還有收縮、伸展等應激反應則還有救,盡力救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