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草龜如何養
中華草龜如何養
中華草龜如何養,如果你想要養殖一直中華草龜,那么

第一件事情要做的并不是去市場上買一只回來,而是先需要對中華草龜的養殖有所了解,比如中華草龜的生活習性、生活環境、養殖技術等等,只有你了解了這些知識之后才考慮去買一只回來養殖。
養殖技術自然孵化有2種方法:
①在親龜池向陽的墻腳下挖20~40厘米寬、20厘米深(長度不限)的砂坑;然后用黃砂將坑填平,將龜卵按1厘米的距離,排在砂土里;保持一定的濕度,由太陽照曬增溫,50~60天時間即出稚龜。
②在親龜池周圍堆若干個小砂堆,讓成熟的種龜夜間爬上岸,在砂堆處挖穴產卵,任其自然孵化,大約50~70天即出幼龜。
人工孵化將采回龜卵放在高25厘米(長度不限,寬度因地制宜)的木箱中,箱底鉆若干小孔,底鋪15~20厘米的砂,將龜排在砂中,再向卵上撒2厘米左右厚的細紗,砂上蓋濕毛巾,保持室內濕度25~35度。
空氣干燥的晴天,每天向砂灑水1~2次,空氣濕度較大,可減少灑水次數。
箱上蓋好濕布,在稚龜出殼時,可防稚龜逃跑,防敵害侵襲,防蚊蟲叮咬,這樣50~60天稚龜出殼,出龜率達90%以上。
養殖環境應選擇避風、向陽、灌水方便處養龜池:
①土地。
一般水深1~1.5米,池底坡度為1:
2或1:
3要設進、出水口。
池內用約占池面積1/3的地方放養浮萍、水花生或水葫蘆遮蔭,池周圍砌0.5~1米高的墻,墻基入土30厘米,防龜外逃。
墻內留長1.5米、寬1米左右的空地(面積大可留幾個);或池中留一個約占總面積5%左右的小島,在空地河小島上堆積適量砂供烏龜產卵。
②水泥地。
池深1.3~1.5米,水深0.5~0.8米,泥土20厘米,池內要有排灌方便的進出水口,池中設小島,島上長雜草,草叢中放砂堆。
成龜池放養密度一般每平方米5~7只,最多不超過10只。
龜鱉的生存空間決定它的健康成長,并直接影響養殖效果。
因此,養殖場要求挑選坐北朝南、陽光充足、空氣新鮮、水源豐富、引排水方便,又無污染、無喧鬧的地方。
龜鱉的生活環境因素諸多,養殖水是龜鱉最直接、最基本、最重要的生存條件。
對養殖水的要求,①水源應沒任何有害污染(其中包括工業化學污染、生活臟水污染和農用藥物污染等)。
②對水體要進行經常性的監控和調理。
防止有害物質產生,避免水體腐敗變質,防止諸如鉻、鎘、酚、醛、氫化物、硫化物的產生或滲入,否則將威脅龜鱉的生存,也直接威脅人類健康。
對此,應注意調理好水體的清晰度、透明度;降低氨氮,增加溶氧,調理和利用好藻類植物。
無公害仿生態環境的營造:
龜鱉池周圍留出一帶陸地,種植些小草和小樹,并鋪上沙帶。
這樣既可調節龜鱉塘周圍的氣溫,供龜鱉夏天上岸遮陰,還可供其產蛋和低溫時曬背。
龜鱉池植入少量(1/3左右)的水葫蘆或水浮蓮,一方面可以讓其吸收水體中的有害重金屬及有害物質,抑制水中的氨氮濃度,控制水體肥度,同時在夏季也可降低和穩定水溫。
另外還為幼龜鱉提供棲息、曬背的場所。
對親龜、親鱉來說,更是遮蔭交配的去處。
池中套養羅非魚、鯽魚、鱖魚和黑魚,每平方米約放養1~2條,不僅可借此翻動底泥,加速有機物分解,并吃掉部分龜鱉的糞便及某些其它魚類難以消化的藻類,還能加速水體能量循環、維護水體生態平衡。
水位要求草龜水性一般,很多人認為只要有露出水面的石頭或平臺,水可以很深(水深一點確實觀賞性強,而且水質也不容易惡化,還可魚龜混養)。
但是,水若深龜勢必多消耗體力去水面換氣,這樣對龜造成過量的體力消耗。
對于體質不好的草龜,也有嗆水、溺水而淹死的可能。
還是應該留一小塊剛過背的淺水比較理想。
草龜畢竟喜水,小苗的時候水深過背就可以。
簡單養,水超過龜殼1cm就行,要想深水養,可考慮在水中搭一塊“陸島”給龜用!形成深水區、淺水區、沙地、曬背石等,讓它們能上來休息、換氣和曬殼,這才是龜理想的養護環境。
換水次數水龜不斷排泄糞便,水中殘留的餌料也在不斷地氧化和腐爛,所有這些都會產生有害物質,使水質變壞,影響龜正常的活動,使龜患病以至死亡。
所以要經常的及時的給其換水,以保持水質清新,使龜龜能正常地生長。
很多龜友都認為養水龜的水應該是越干凈越好。
其實不是那樣。
自然界的水中有些細菌是正常的。
其中有些細菌是對草龜有益的。
自然界的龜,因為其體內的細菌保持平衡而得以維持健康狀態。
如果人工飼養情況下,龜體內沒有了有益菌或平衡被打破,則會導致龜生病或營養不良。
換水分部分換水和全部換水。
部分換水又叫“兌水”,就是用虹吸管將魚缸底的龜糞便、殘餌料及其它污物吸出。
吸水量以缸內水量的四分之一左右為宜,大魚缸則可少吸一定的比例,總之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臟水吸出后,要加入同量、同溫的經過晾曬或化學除氯的新水,若水溫低,可加開水或用加熱器將水加熱至缸里水溫為止,再將新水兌入缸內。
兌水的次數以秋冬季每周二次為宜;春夏季每周三次為宜。
全部換水是缸里污物較多,水草和底沙需要重新清洗時所應進行的,全部換水應將魚缸里所有設備全部取出,將水草拿出,將龜龜全部撈出,暫時放在與原水同溫的其它容器里,用海綿或沙布將缸壁及缸底擦洗干凈,然后將水全部吸出。
必要時再用少量濃鹽水清洗一遍、再用清水沖洗一遍。
底沙及水草都應清洗一遍,底沙最好用濃鹽水洗一遍,然后沖凈,再重新裝缸。
全部換水的次數以兩周至一個月一次為宜,但若水質發生變化則應隨時換水。
因此,在飼養過程中,如果容器中有過濾器則不必每天換水,通常每半月更換1/2或1/3的水,再增加新鮮水即可。
但如果龜在缸中飼養同時在同一個缸中吃食,吃剩的食物很難清理干凈或者會污染水質的話則應酌情增加換水次數。
也可以每天換1/3的水。
如果沒有過濾器,則應視水的干凈程度而定。
如果要全部更換水,則最好將自來水曬兩天以達到除氯的效果。
徹底換水一般在夏季每10~15天換水1次。
若水色為褐綠色或藍綠色,表明水質過“肥”,應及時全部換水。
6~9月,因溫度較高,換水宜在喂食后3~4小時進行。
冬季,龜冬眠期可少換水或不換水。
水溫要求立春以后,天氣逐漸變暖,草龜也逐步從冬眠中蘇醒過來開始生長發育和繁殖。
養龜生產的實踐證明,草龜的生長與水溫有直接的關系。
那么,什么溫度下草龜生長最快呢?將成龜和稚龜分別放在23℃、26℃、29℃、32℃、35℃五個溫度組下各飼養30天,結果表明;成龜(雄)在23℃~26℃時增重明顯,以23℃時生長最快,26℃時次之,35℃時最差。
成龜(雌)在23℃~29℃時增重明顯,以23℃時生長最快,29℃時次之,35℃時最差。
在相同溫度23℃和餌料一致的條件下,雌龜比雄龜生長快34.2%。
稚龜則以26℃時生長最快,29℃時次之,35℃時最差。
水質要求草龜屬于水龜,用肺呼吸,因此對水的依賴就是很自然的了。
有趣的是,草龜的飲食與大小便基本都在水中進行。
因此如果想飼養草龜,別忘了給它創造一個有水的環境。
草龜生活的水體要清新,水的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
龜是變溫動物,水溫變化對龜體溫度的變化有直接影響,因此,水深要隨季節而增減。
春季溫度較低,水要淺,一般0.5米左右;夏季溫度高,水要深,秋季水溫逐漸下降,水又要淺;冬季水位要穩定,因為龜的體溫隨氣溫、水溫的升降而變化,如果氣溫劇烈下降,水位時高時低,龜只能用自身積累的營養物質來調節體溫,當體內營養物質消耗盡時,就會死亡。
一般飼養水龜多用自來水,基本上屬于中性水,其硬度、酸堿度都符合飼養水龜的要求,所以這方面不必過多擔心(除一些例外品種,如鉆文、瑪塔、日本石龜、釘頸等)。
但是,自來水用來飼養水龜時,要留意水里的水銹,主要方法是晾曬法、化學法。
晾曬法:
放置2天,以除去水中的漂白粉,或在缺光處晾4~6天才可使用。
化學法:
即用硫代硫酸鈉除氯,其比例為每10公斤水加1克硫代硫酸鈉,攪拌溶解后,即可使用。
草龜如何養成墨龜
首先要挑選公草龜,要選擇顏色較深、體型較大的來養,不要選母龜。其次是飼養環境問題,自然生長的草龜習慣于10-30℃水溫,且水溫隨著四季變化而變化,因此需要我們依據季節更替改變水溫。還有水質問題,自然生長的草龜生活的水域是流動且清澈的,這就需要我們定期更換水。最后是飼料問題,草龜喜雜食,什么都吃,喂養的時候最好混合魚、蝦、肉及飼料等,保證其營養充足及均衡。陽光對草龜的生長及墨化也十分重要,平時最好能夠給予草龜足夠的陽光。
如何提高草龜的產卵量
草龜的特點就是生命力強,容易飼養,不過這種龜同樣有著一個問題那就是產卵量少,這就使得它們的繁殖率變低。而為了養殖效益,如此低的產卵量是肯定不行的,因此作為養殖者對于如何提高草龜的產卵量肯定很關心,那么接下來我們就來介紹一下方法。

1.補鈣。卵殼富含鈣質,如鈣缺乏,會形成軟殼卵,而軟殼卵極易弄破,不能孵出幼仔。鈣在龜鱉機體內,以集中在骨骼和牙板中,參與骨骼與血液組成。如鈣不足,會使牙板和骨骼發生鈣轉化障礙,肌肉神經失去正常興奮性,所產之卵變成軟殼卵,失去孵化利用價值。
草龜不缺鈣時,所產卵的外表為乳白色,外殼石灰質光滑,較堅硬,不易破損。在飼養龜鱉時,應在每年9—10月份及翌年開春產卵前后喂點活螺螄、活蜆、活蝦等,以滿足親龜鱉必需的鈣。
2.適當曬太陽。人工養殖金龜一般都在室內,由于長年曬不到太陽,往往也影響其產卵。飼養池應該保持陽光充足,經常讓親龜曬太陽,飼養池曬不到太陽的應將親龜捉到可曬太陽的地方,讓龜從自然環境中獲取鈣等元素,同時可增強體質。
3.生命在于運動。飼養池活動地方必須充足,讓親龜在寬敞的運動場所,足夠的運動量,增強金龜的體質,減少肥胖癥等。
4.充足冬眠時間。親龜一般是隔年懷卵受精,一般在
第二年的5~7月產卵。因此親龜必須經過冬眠期,在冬眠期親龜不宜加溫飼養,必須讓其冬眠,并保證有充足的冬眠時間。一般情況下親龜在冬眠時不要隨便驚攏。冬眠不足的龜,其內分泌系統會紊亂,造成促性腺激素的少分泌或不分泌,這樣便造成龜的體重不斷增加而性腺卻發育遲緩或不發育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