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牧牛犬一天吃幾頓
澳大利亞牧牛犬一天吃幾頓
澳大利亞牧牛犬最大的特點就是生活習慣總是循規蹈矩,比較機械。因為對澳牧的定性就是工作犬,對于工作犬來說,一日幾餐就應該按時按點,不然就會影響到后面的工作。一般來說,澳大利亞牧牛犬一天吃三頓,這種狗狗一出生就是奔著驅趕牛羊這份工作去的,因此伺養者在狗狗幼年的時候就開始培養它們,從小就要過有規律的日子。什么時候吃飯,每頓吃多少,這些都會成為澳洲牧牛犬的生活習慣,當這些習慣一旦定性,就不宜隨意改動,否則就會影響它們的健康。

澳大利亞牧牛犬不僅在干燥的環境中會長皮屑,如果它食物中的油量不足的話也是會產生皮屑的。這就要求飼養者在飼養它們的過程中去對癥下藥。不論怎么說,我們可以看出,澳牧對于油量是有需求的。
在食物中添加適量的寵物專門食用的魚油是個很好的辦法,這可以幫助澳牧的皮膚恢復正常的代謝功能。
澳大利亞牧牛犬的起源和歷史
曾經在英國有一種藍色跟腳犬,它們也被人類用作牧牛牧羊,主要通過啃咬家畜的前后肢而將碼頭上的綿羊和牛群趕上輪船。后因為瀕臨滅絕,人類需要培育出與該犬較為相似的犬種。同時要求這類犬身強力壯,以克服驅趕牛群時面臨的困難。
后來19世紀一位名叫湯馬斯·史密斯浩的澳大利亞先驅者,他利用了澳洲野犬邊爬行邊悄悄捕捉食物的能力,從而育出了與當今澳大利亞牧牛犬十分相似的犬種,這種犬警戒心強,且身形強壯,很適合牧牛。

所以澳大利亞牧牛犬現在的品種是由多種不同品種的祖先混血交配而來。包括澳洲野犬、高地柯利、達爾馬提亞、澳洲科爾比、老英國牧羊犬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澳洲野犬。
澳大利亞牧牛犬有幾種色
澳大利亞牧牛犬有兩種公認的皮毛顏色,赤色和藍色。巧克力和奶油被認為是不合格的。藍色的狗可以是藍色,藍色斑紋或者有棕黃色的腿部和胸部的藍色斑點,頭部一側或兩側有白色花斑和黑色斑塊或臉。有時在身體上也會出現黑色斑塊。赤色的狗均勻地散布著上純赤色的斑塊·,類似于藍色的狗,在頭的一側或兩側有棕色(赤色)斑塊“臉”,有時也在身體上。
赤色和藍色的狗出生時都是白色的(除了身體或面部的任何純色的花斑),隨著它們的生長發育,赤色或黑色的毛發從大約在4周左右開始出現。獨特的成年色彩是由于黑色或赤色的毛發緊密地散布在以白色為主的皮毛中而形成的。這不是山鳥色(一種與健康問題相關的斑點效應),而是記印基因造成的結果。許多品種表現出記印,這是通過白色區域呈現的顏色,盡管整體效果取決于其他基因,但這些基因將改變記印的大小、形狀和密度。
除了主要顏色外,澳大利亞牧牛犬還顯示出一些純色或接近純色的斑塊。無論赤色和藍色的狗中,最常見的是一只或兩只眼睛上的臉,尾巴上的白色尖端,尾巴底部的純色斑點以及有時在身體上的純色斑點,盡管這些在為了結構展示而繁殖的狗是不可取的。藍的狗的腿中部是棕黃色的,延伸到和前胸和咽喉,下頜是棕黃色,和棕黃色的眉毛。這兩種顏色的狗的前額上都可以有一顆白色的“星星”,叫做“賓利標志”,以湯姆·賓利擁有的一只傳奇狗的名字命名。澳大利亞牧牛犬常見的錯誤顏色是在赤色皮毛的狗上的黑色毛發,包括赤色的狗身上極端化的黑色馬鞍花,以及藍色的狗臉上和身體上大面積的棕黃色,被稱為“爬行的棕黃色”。澳大利亞的牧牛犬有雙層皮毛ーー短而直的外層防護毛自然具有保護作用,在內層絨毛短而細密的時候,保護狗的皮膚不受外界因素的影響。